题说的不太准确,最准确的说法不是分配财富,而是劫掠。由于公众并没有接受到正确的知识,通货膨胀对于财富的劫掠不易察觉,经济学的教科书上并没有指出这一点。
此外,通货膨胀更是造成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所谓的经济周期,都是因为货币超发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先不做讨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甲乙进行贸易,它们使用的货币是C. 如果甲方的口袋里突然多了1个C,甲方可以用多出来的C从乙方那里购买商品。由于甲方的口袋里的C是突然多出来的,没有付出任何劳动,这样,财富就从乙方手里转移到了甲方手里。
这种情况与造假币一致。在以前,我们还使用纸币的时候,这种行为可能会发生。而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很少看见纸币了,假钞基本不可能出现,电子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但,最怕的,就是监守自盗。我们可以来回顾下比较早远的纸币的产生,也就是宋朝的交子。
宋朝时期,由于铜的产出不足,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交易量(这一事实并不代表着货币量需要与交易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四川地区只能使用铁钱作为货币,但是铁的价值太小了,在当时,买一匹绢需要用到120斤铁。
这就导致人们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当时,钱庄开始发行一种存款凭证。久而久之,人们开始用这种凭证进行交易,不愿到钱庄换取铁了。
有的钱庄,发觉偶尔多弄几张凭证出来使用,也不会有人发现。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造假钱”了,尽管这些凭证的的确确就是真的,这种方式十分隐蔽地偷取了认真劳作的人的财富。
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兑换铁钱的时候发觉只能兑换到原来的八九成甚至闭门不见;这时,听闻消息的人就会拿着凭证也去兑换铁钱,这样,就造成了挤兑以及市场混乱。
(现代货币体系下,准备金率已经堂而皇之地告诉我们银行在“多印几张凭证”了)
官司多了,便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于是官府限定了16家有财力的钱庄发行交子,且有一定的联保性质。在经营过程中,有些钱庄还是会多制凭证(为了放贷等),依然会出现前面的问题而破产倒闭,但有的钱庄还是保持着良好的信誉继续经营。
原本通过市场竞争可以保证钱庄的诚实,因为欺诈储户的钱庄只能倒闭。可这时,官府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便是,国有垄断,永不倒闭,由官方发行交子。由于铁钱实在不方便所以交子并没有足额对应铁钱,只有约28%的交子是可以兑换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府并没有超发货币,交子的数量没有增多,甚至有些人愿意溢价换取交子。(这并非代表着部分准备金率是对的,这两者并不相同。这也表明了货币量不需要与交易量保持一致,关键在于不超发,纸币可以无限分割,元这个单位太大了,就用用分、毫、厘等,只需回收数量相等的元)
在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的党项人首领李元昊宣布独立并自称皇帝,这引发了宋夏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和战争。战争需要支出,官府开始超发交子了,第一次约超发47%(往下数据也以初始交子数量为基准不计新增交子数量),第二次约超发100%,第三次约超发10%,第四次约超发38%。
也就是说,老百姓作为乙方,被甲方口袋里多出来的C劫取了财富。当今世界处处都是滥发的货币,这就造成双方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可以不计成本举全国之力,政客没有停战的动机,印钱实在太简单了,最终受到伤害的也是普通人。
北宋末年,官员人数暴涨,宋徽宗挥霍无度,奸臣当道,朝廷入不敷出。蔡京的一系列操作加速了金融体系的崩溃。蔡京先是超发交子,甚至直接让旧交子作废!这就好比你银行里面的数字突然归0,想想我打工一年的存款瞬间消失,这难道不恐怖吗?
由于官方操作让交子失去信用,他又开始发行新的纸币,钱引,但没有多少人接受最后不了了之。而后,由于当时盐业属于官营,且人们也比较认可盐票的价值,他自然就打起了盐票的主意。
比如,发行新盐票;旧盐票兑换新盐票时打折扣;增加盐票兑现的手续等等。与此类似的,还有使用茶引等货币工具来劫取民间财富。在蔡京死后的第二年,金人灭亡北宋。
现代金融体系下,超发货币的过程比较复杂,技术上的方法我难以探究,但是无论如何,财富的重新分配是铁一般的事实。
通货膨胀也造成了来百姓对甲方决策的不敏感,没有人关心钱从哪里来,所有人都在高呼福利。若一个项目的成本是要从每个人的工资上明目张胆地扣除,也许人们就会开始思考这样究竟值不值得。
只是现在,通货膨胀的隐蔽性已经让人们忽视了成本这件事,仿佛所有事情都没有代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所有事情让甲方去做不就行了吗,何必工作呢,食物,房子,医疗养老统统让甲方包办就行了,所有人坐享其成。
很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魔法,最终伤害的,是那些最后拿到钱的倒霉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