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孤岛上,鲁滨逊捕鱼为生,每天需要吃3条鱼存活,每天也刚好捕鱼3条。一天,他挨饿只吃2条鱼,剩下一条鱼作为储蓄,连续挨饿3天,有了3条鱼。
3条鱼可以让他今天不用捕鱼,他去林子里做了根长矛,此后每天能够捕鱼4条,每天剩余1条鱼,一天又一天,他逐渐制作了更多工具,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虽然不合适,但我还是这个故事留在这里吧)
描述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导致失业,缩减产能,经济不能发展。因此需要提高总需求。总需求分个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带来的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的需求。显然投资需求对总需求的影响较大。
现时期的充分就业是上一时期投资需求带来的,而投资提高了产出,即总供给;为了维持下一时期的总需求,需要继续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因此,哈罗德 - 多马模型认为,储蓄转化得到的资本是下一时期产出增加的源泉,且提高了总需求,产出增加又进一步扩大资本的基础,如此,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资本-产出比例(资本存量与GNP之比)
一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平均);
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边际)。
假设
- 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 资本-产出比例不变
- 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 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 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 不考虑资本折旧
推导
国民收入$Y$储蓄率$s$,储蓄量$S$
$$S=s\cdot Y$$
资本存量为$K$,资本存量变化就是投资$I$
$$I=\Delta K$$
资本-产出比例
$$\frac{K}{Y}=k \ 或\ \frac{\Delta K}{\Delta Y}=k$$
即,$$\Delta K=k\cdot \Delta Y$$
一国总投资与总储蓄比相等
$$S=I$$
$$s\cdot Y=\Delta K$$
$$s\cdot Y=k\cdot \Delta Y$$
$$\frac{s}{k}=\frac{\Delta Y}{Y}$$
等式右边表示产出变化率,用$G$表示,则
$$G=\frac{s}{k}$$
即,$$增长率=\frac{储蓄率}{资本产出比例}$$
增长率是由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每一水平上的储蓄与投资能带来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投资的生产能力。
特点、优点
强调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储蓄率、数据需求小、短期预测较准确。
缺陷
- 储蓄增加不一定扩大资本,流向国外
- 资本形成的扩大不一定会提高生产能力
- 生产能力提高产出不一定增加,闲置
- 生产需要除资本以外的其他要素配合,熟练劳动力、管理人才
- 资本-产出比例不是不变的
- 忽略技术进步的影响